“普”写乡村新篇 “话”出振兴蓝图
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与核心部分。近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雅言文明”推普志愿服务队前往常德市桃源县西安镇大水田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情调研,探寻乡村推普状况
为进一步了解大水田村普通话使用现状,团队成员们走街串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访居民等形式进行调查。此外,团队还邀请到常德市经开区工作队队长吴长春等人,举办了一场关于大水田村普通话发展现状的座谈会。经调查,团队成员发现大水田村村民存在普通话发音基础差、方言词汇混用等问题,但绝大多数村民都认可普通话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表示愿意深入学习普通话,这不仅为推普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图为大水田村普通话发展现状座谈会现场
图为填写普通话调查问卷
口语培训,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推广普通话是提升导游服务质量的关键,更是促进乡村与外界交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桥梁。随着大水田村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培养具备良好口语表达能力的导游成为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雅言文明”推普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之一,湖南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夏胜兰聚焦于导游职业口语,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互动练习、实地示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普通话的发音规范、口语表达技巧以及导游服务中的常用语,为当地有志于从事导游工作的村民们开展专项培训。通过提高村民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展示大水田的独特魅力,传承红色基因,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乡村振兴赋能。
图为湖南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夏胜兰开展导游职业口语培训
筑梦课堂,播种乡村希望之苗
实践期间,团队8名成员紧密结合大水田实际,精心准备了配音、书法、音乐、绘画、剪纸、太极拳、手工绘画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支教课程,通过线下讲解与数字资源一体化形式,扩宽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大水田村,团队成员自觉肩负起弘扬文化自信的使命,以文化为桥,连接古今,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文学艺术的种子,当地村民和村支部领导对支教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为志愿者开展红色故事课
图为志愿者开展太极课程
图为大水田村小朋友们书法作品《我爱中华》展示
专业领域,打破乡村语言壁垒
“雅言文明”推普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普通话等级均达到二甲以上,配备了7名汉语言文学、1名文化产业管理学生及1位湖南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1位文传团总支书记。10名团队成员专业对口,分工协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了丰富有趣的推普小活动。通过朗读红色经典《七律·长征》、诵读大水田村的红色故事、读书分享会、普通话配音大赛等多样化形式,纠正了不规范的发音问题,走出了方言与普通话混杂的尴尬局面,传授了与普通话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此外,团队成员还积极下乡走访当地村民,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包括推广普通话政策宣讲、各种工作中普通话水平的需求、宣传推广使用“畅言普通话”APP等。团队成员在专业领域对普通话进行推广,进一步减少了乡村交流中的障碍,架起了村民的沟通桥梁,突破了传统语言的壁垒。
图为推普志愿服务队成员宣传普通话相关知识
图为推普志愿服务队成员帮助村民下载app以及宣传知识
回溯历史,宣扬红军长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雅言文明”推普志愿服务队走进红军长征大水田纪念地,挖掘红色文化,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帮助当地拍摄宣传片,助力大水田村红色文旅发展。在大水田村支部书记张学萍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与当地孩童一起重走“人民公社旧址—茶马古道—红军桥—红军长征纪念碑广场”这条红军路线,追溯历史的红色记忆。在读书分享会上,志愿者们向孩子们讲述大水田的红色历史,如贺龙送佩刀、红军借锅赔马等故事,于聆听革命故事中,体悟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当地村民纷纷表示要学好说好普通话,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传承好红军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前行。
图为大水田村支部书记张学萍带领志愿者及小朋友们重走红军路
图为推普志愿服务队成员拍摄大水田村宣传片现场
推普调研,奠定坚实基础;口语培训,开拓创新思路;支教课程,传承中华文化;专业优势,突破沟通障碍;重温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乡村有最艰巨的任务、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巨大的潜力。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承担历史使命、助力乡村振兴,普通话责无旁贷。“雅言文明”推普志愿服务队将始终坚守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与使命,继续关注大水田村的发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雅言文明”推普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合影